其他人虽然也爱不释手,但却有点不敢尝试、不敢出风头的顾虑。生怕被别人视为“流氓”。

    再加上牛仔裤进货成本本身就高,洪衍武批发十五块,喊价都在二三十块。

    不少人总是习惯性地拿劳动布来比较,怎么琢磨都觉着不值当的。

    而蝙蝠衫虽然要便宜些,可偏偏又不对时令。

    因此这两种衣服出货速度都不是很快,整个服装夜市每天也就走个一百五六十件吧。

    虽说也还凑合,可要和庞大的库存量一比,再想想花城那边还在批量生产,和继续吃进的情况,就难免让人心慌了。

    幸好洪衍武早就知道了后面的市场演变,不会动摇信心。

    否则要换别人,非得急死不可,弄不好就销价处理了。

    最后还得再说一句,滑雪服和西装的销量是最少的。每天整个市场也就能出去四五套而已。

    但这可不是因为市场不认可,大家不喜欢。

    “滑雪衫”这种东西,顾名思义是滑雪时穿的专用服装。

    它和“登山服”一样,是当年唯一用光滑的化纤面料和晴纶棉做成的服装,有防水的效果。

    所以较之传统用棉花做成的棉袄或棉猴儿,滑雪衫尽管有着“面包服”的外号,看上去鼓鼓囊囊的,实际却很轻巧。

    外观上显得非常时髦,也很高科技,相当能唤起年轻人的激情。

    事实上,这种服装就是我国初代羽绒服的雏形。

    但就是价格太贵了,一件衣服成本二十多元,市场上叫卖就得四五十,是绝对的“贵族服装”。

    另外,也又不少人总觉得薄的东西不保暖,生怕花了冤枉钱,那么左右权衡了一下,好多人也就没有了购买的勇气。

    而西装这东西因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影响,平民老百姓对这种代表西方的服装早已心生向往。

    人们心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怕落个“资产阶级臭习气”或是“业余华侨”外号的顾虑,倒是挺期待自己穿上能有几分高仓健的风采。

    但也是实在消费不起,一套成衣市场售价也得四十块,实在是够让人肉疼的。

    而且再一考虑穿西装,还得买衬衣,又不会打领带,那心里的这份向往也就逐渐退却了。

    总之,这两种服装都有点看起来很美,却不太实用的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再怎么样,这些各类的新颖服装也有效的拉动了整个服装夜市的人气。

    连同“刺儿梅”和“大宝”他们几个在市场门口销售的电子表、计算器一起。

    这京城首批的“港货”和“广货”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精神地震,给尚处于保守阶段的京城服装市场带来了强烈的震荡波。

    自从上市之日起,服装夜市的个体户们,每天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服装夜市上人流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询问那些滞销的品种。

    尽管销售量增长并不迅速,但依依不舍的眼神,让每个人都开始对滞销的衣服乐观起来。

    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最终人们的钱包,将会主动对这些暂时还接受不了的服装缴械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