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人们已经对常年吃的三级酱油已经有点不知足了,大家抱怨和询问最多的,就是哪儿能买到好一点的酱油。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们居然开始挑肥拣瘦了。不是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了。

    这里用到这个词儿,真的是指它的本意。在买肉上,人们消费升级了,不是所有人都爱肥肉了。还能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说明物质生活的好转呢?

    百货公司里也一样,时髦服装多了一种弹力尼龙女衫,热卖的饰品是最新推出的铝制的发卡,化妆品的种类增多了数种。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得说家电柜台,那是人们蜂拥而至,从早到晚都会紧紧包围的场所。

    因为无论彩色电视机里的影像画面,还是录音机里杨卫帆和苏晓明的新歌《金梭和银梭》,都是围拢观众的天然广告。

    还有旅游景点里,除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多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游客。

    在北海和故宫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结伴来观光旅游。许多人都开始拿起照相机,把镜头对准美好的生活。

    **广场往往是来京游客必定要去的地方。

    在广场边界的地方,居然出现了进京农民的手推车。这些脑子活泛的人,已经敢于偷摸着向游人兜售“心里美”萝卜了。

    而离那不远的故宫午门前,停着一辆黑亮亮的轿车。这是这里的照相点用来吸引顾客的道具。

    尤为别具一格的是,汽车前面不远处还立着一块纸牌子,写明“在不影响我处工作的情况下,观众使用车辆一次,收费两角”。

    此外,这里还推出了快速冲印的的服务。只要肯多付钱,游客们便可尽快看到他们在底片上的形象。

    如果这还不够,有人想看看更有京城特色的生活情景,那就得就钻进那些多如牛毛的小胡同里。

    因为那些消失了多年的小贩,他们已经重新回来了。照旧像过去那样以挑担、提篮、推车的方式流动于大小胡同之中,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如剃头的、磨刀磨剪子的、补锅的、修理雨伞的、卖吃食的、卖玩具的、蹦爆米花的……

    当然,他们也依旧采取货声的形式来吸引人们注意,招徕顾客,这就是京城特有的叫卖货声。

    “磨剪子嘞,锵菜刀!”

    “江米年糕、蜂糕、艾窝窝咧!”

    “葫芦,大糖葫芦,将蘸得!”

    “哎,烤白薯哇,热乎呃”

    “哎,萝卜赛梨咧,辣了换呃”

    甭管是合辙压韵的吆喝词,还是手里的那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在京城百姓的耳中,分外的亲切,分外的悦耳。

    是的,这一切足以证实,我们的国家确实大变样了,无论文化和经济,该得到恢复的恢复,该向前奔跑的奔跑。

    完全不要怀疑我们的未来,这种开放的势头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带着惯性的。政策只能越放越开,生活也会越变越好。1981年照样儿,我们还会是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步挺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