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还把小红本本装在贴身的衣兜里,走路、吃饭、抬煤,无时不感到它的存在。哪怕从海水里爬出来,他第一个念头也是先去摸摸那个小红本本,唯恐那个最宝贵的小东西丢了。

    他会水淋淋地跑到衣服堆旁,急不可耐地用手去探那个小本本,直到红彤彤的光色从口袋里映射出来,他才能放心地去烘烤身体。

    但可惜的是,“大将”这种幸福并没能维持多久,因为他只收到了韩莹唯一一封回信,之后就再联系不上她了,随后陆续寄出的十几封信全都如石沉大海。

    这种异常的情况,自然让他变得沮丧又寝食难安,各种胡思乱想全盘占据了他的大脑。

    他一开始猜测会不会是韩莹后悔了,不愿再联系自己。一转念,又想到部队不许普通士兵谈恋爱的条例,担心是他们通信内容被曝光了,影响了韩莹的前途。

    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便决定要去韩莹家问个明白。没想到,这一去才发现,韩莹的家已经没有了。

    韩家那栋小洋楼的门窗不但被砸得稀烂,还贴上了革委会的封条。小楼外墙上贴着的大字报,全是揭露韩莹父母罪行的。他们居然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

    等“大将”跟周围的邻居们再一详细打听,又得知了一个更惊人的消息,韩莹的父母早在一个星期前,在家里畏罪自杀了。如今尸体已经火化,不知埋在何处了。

    那韩莹呢?韩莹怎么样了?

    没人知道……

    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将”一直进行着兜圈子似的寻人过程。

    他先风尘仆仆赶到了西安,找到了韩莹入伍所在部队,没想到却听说韩莹被滨城军区的政治处给带走了。

    他随后便又赶回了滨城,多方设法下,好不容易见到了带走韩莹的那个军队干部,却又听说韩莹已经退伍复员了,划归街道革委会管理。

    好吧,那他再重新找回街道,却又得知,韩莹已经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知青去了。至于具体去了哪儿,得再去问知青办公室。

    当年,下乡插队的人数以万计。滨城的知青办公室人手还不足二十人,又哪儿能管理的清楚?每次都是清退户口,把人统一送到乡下,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分配安置。

    于是这下,“大将”就算彻底地失去了韩莹的消息。

    其实要说实话,对于韩莹父母是否真的有罪这件事,“大将”并不能肯定,他搞不清这么复杂的政治问题。但退一万步讲,即使韩莹的父母真是特务,那他也不能眼看着无辜的韩莹吃苦受罪受牵连,而袖手不理。

    所以数年来他一直就没放弃寻人的努力,只是可惜的是,在他多方设法下,韩莹始终杳无踪迹。于是时间一长,就连他也不免渐渐死心了。

    但人的缘分实在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就像一张大渔网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分开的两股绳子就会再次交叉连接在一起。

    1976年,非常偶然的一次,一个为了亲戚的婚礼来找“大将”买海参的小子告诉他,说有一个年龄同他相仿的姑娘想要嫁人,个头、腰条、模样都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