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情感遭遇过打击,苦嫁已久,早就想给自己的情感找个归宿了。

    也正为此,邓丽君回去就召开了告别演唱会。

    正如她对于歌迷公然宣布的那样,她要离开舞台,回归家庭。

    但是郭家要她停止一切歌唱事业,却无异于趁她病,要她命。

    邓丽君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可以不登台、不表演、断绝和演艺圈人士的所有往来,但能不能允许我出录音唱片?我只要偶尔去录音棚,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就好。”

    这真的是她的底线,再往后一步,也不能够了。

    然而几天后,她收到了答复却是相当冷漠的——“你的条件,恕不接受。”

    付出半生心血的演艺事业竟被贬低至此,自己最后委曲求全的心愿亦被践弃。

    邓丽君便断然拒绝和郭孔丞退了婚。

    从此她未提起这段感情的一分一毫,只有凄楚与哀良,占据了她的心房。

    可想而知,如果这部电影拍出来后,无异于旧事重提。

    根本无需刻意引导,媒体和观众都会自觉往几年前邓丽君的“婚变”上去想象。

    这样的先天的噱头优势,毫无疑问就能保证影片的部分票房。

    哪怕是为了猎奇,一探明星隐私,也会有大批量的观众愿意花钱买单的。

    以邓丽君的影响力,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在整个东南亚都会产生轰动效果。

    那日本单一市场的票房天花板也就不存在了,可谓“钱途远大”。

    与此同时,宁卫民由于心里有参照物和超越时代的见识,对于这部电影的制作,他也有比较成熟的想法。

    按照他的想法,这部电影既然脱离不开邓丽君情感经历的影子,那就应该制作成为歌舞剧的模式。

    就如同当年邓丽君早年拍过的《歌迷小姐》一样,那部电影就是按照她的演艺生涯改编的。

    而在这部电影里,邓丽君扮演的草根角色完全可以设定为一个和邓丽君特别相似的普通歌手,工作就是在夜总会翻唱邓丽君的歌曲。

    这么一来,不但戏剧性冲突的基础有了,所有的电影配乐和插曲也顺理成章地可以采用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却不会有割裂感。

    邓丽君最被人熟知的歌曲《甜蜜蜜》,还有《偿还》,《我只在乎你》,《再见我的爱人》,这些中文版本的歌曲,统统可以收录进去。

    根据电影剧情的进展一一体现,以这种方式汇集在一起。

    许多歌过气了也没关系,大不了换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就比如受开场就是爵士版本的《何日君再来》。

    节奏加快,又与邓丽君的名字具有巧妙的呼应,绝对会产生难以言表的冲击效果。…。。

    这么说好了,要是正常拍一部电影,配乐和主题曲肯定都是为了烘托电影故事的。

    而他们要拍的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诠释邓丽君歌曲中所蕴藏的情感,本质上完全可以视为是邓丽君多年演唱生涯的总结和纪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