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个火纸筒啊,那是元代就发明出来的奶油鸡蛋卷。

        出现的时间跟南宋突火枪的历史差不多。

        得名就如同京城的褡裢火烧似的,也是从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形状而来。

        分粗细两种。

        粗的比拇指还粗,细的只有筷子那么细,都用奶油烘制,酥脆香松。

        据说元朝人大病初愈,用奶茶吃,既可滋补,又能强身。

        当今社会,港澳台地区都有卖这玩意的,卖得还很不错呢。

        日后某国际品牌的超市,也以这种黄油鸡蛋卷和瑞士卷为畅销产品。

        但尽管如此,无论港澳台人士怎么引以为傲把这种东西称之为港式点心。

        西方世界又怎么把这东西吹嘘为瑞士糕点。

        可要从历史上追本溯源,怕最后都得捯饬到元代的京城。

        做这东西,京城的饽饽铺才是祖宗呢,自然风味也有别于那些徒子徒孙。

        至于杨枝甘露,这倒是宁卫民从南方偷师来的,是他仗着上辈子的见识自己仿制的。

        不过这种粤式甜品受众也是非常广泛的,好像还没人说过不好喝,没人不喜欢的。

        而且形式很像西方人的潘趣酒,让人尝过便永难忘记。

        总而言之,就这些宁卫民精心准备的糕点,对两个法国明星来说,既特别又新颖,几乎都是他们过去从未品尝过的甜品。

        可偏偏每一样,又是经过数代历史传承,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经典口味。

        他们从中自然能感觉到中西方茶点的不同和妙处,会产生触及灵魂的刺激和兴奋。

        于是潜移默化里,这无疑改变了他们对于华夏的饮食的成见。

        从最初的不屑,进而变得惊奇和好奇起来,甚至有点着迷了,想要探寻更多的东西。

        而这就是宁卫民最精明的地方了,用光明正大的阳谋就把俩洋鬼子抓在了自己的手掌心儿里。

        因为美食这种东西啊,虽然是用感观就能直接感受到的,但也是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逐步升级的一个过程。

        像当年,宁卫民带着康术德去津门吃起士林的时候,老爷子就曾经这么告诉过他。

        说哪怕连中餐在内也是一样,任何地方的特色饮食到另一地经营,往往是大菜类需要时间才能为人接受。

        而小吃类却最容易在异地落地生根,获得认可。

        为什么?

        就因为小吃类简单直白,价钱低啊。

        后来宁卫民去东京开店,根据自己所见所得,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儿。

        别的不说,美式汉堡、薯条、奶昔、热狗、英国炸鱼柳、意大利通心粉、披萨,还有法国甜点,之所以能够行销世界,处处为人所接受,每一样本质上不就是小吃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