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西也就溜达五百米,那就到了刚刚改造完成不久的琉璃厂古文化街。

  宁卫民大可以去虹光阁跟已经熟悉的店方经理磨磨牙,从那儿拿几件年代擦边的精品好货。

  要么就去文物商店门口蹲点儿,看看能不能捡捡国家队的“漏儿”。

  反正无论怎么样,由于如今的古物行市还没起来呢,到不了让人一夜暴富的程度。

  此时的老百姓对文物的经济价值还远没有看得太高,并没抱有太大的期待。

  所以宁卫民贼不走空就是必然的,凭他的口才和眼力,多少都能拿回家点像样的东西。

  这就是又挣钱还又解闷儿的事儿,多么的好呢。

  如果还想好点儿热闹的,那也没关系,大可以去看戏啊。

  嫌人艺的话剧单调,没有好电影看,这都不要紧,因为还可以看京剧去啊。

  这年头的京城到处都是戏院,听戏是最方便的时候,尤其名角众多,票也不贵。

  像国家京剧团1985年刚刚改制,实施新建制后,从一团扩充到了四团,演员是最多的时候。

  而且还有民间的风雷京剧团作为有效补充。

  价格上说,就三五毛的看一场戏。

  三十年后买一张湖广会馆的京剧票,就足够这个时候的人听一年的了。

  关键是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等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

  凉风儿,从那树梢儿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而感到在戏院里花掉的这几大毛并不冤枉。

  尤其往往散戏的时候,宁卫民还会就近来点夜宵。

  小吃店里要碗鸡汤馄饨,一个凉菜,再来一升散啤。

  然后酒足饭饱,熏熏然中的他,再带上琉璃厂的收获,哼着差不多已经学会了的《四郎探母》,乐颠颠的走回家去。

  至此才结束这美滋滋的一天。

  哪怕让最挑剔人来说,这日子大概也难挑出毛病的。

  怕是离休的老干部,也没他过得日子舒坦。

  没办法,谁让他早就成了个货真价实富贵人呢?

  都别说他自己小两亿美金的身家了。

  就是作为“大酒缸”的半拉少东家,今后就留家里啃老,也足够支撑他这样子,随心所欲生活的。

  而且关键是家里人并不反对啊。

  唯一算的上是宁卫民亲人的康术德早对他外面的事儿大撒巴掌,不做干涉了。

  自己的徒弟自己清楚,这老爷子是真想得开。

  他就坚信一条,即使京城人都饿死,自己这徒弟也不可能受穷。

  更别说这小子从东京回来,这次还照样弄回来不少国宝级别的好东西。

  念在他于国家和民族有功上,念在他一片孝心上,又怎好跟他计较呢?

  得了,混着去吧。

  在康术德心里,即便是宁卫民这个徒弟真打算就此不务正业了,从此就当个胡同串子、街溜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别说这小子挣的钱,这辈子撂蹦儿折腾也花不完。

  就这小子之前办过的那些事,也不算辱没师门。

  而且最关键的一条——也只有无事可做了,这徒弟才算是他的徒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