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火彩,是我国戏曲舞台上表现火焰、烟云各种特技的统称。

    始于汉代百戏的“吞刀吐火”,宋代傩仪和目连戏中广泛应用。

    明代戏曲演出中,火彩用于渲染鬼神,扩及战争场面。

    如《草庐记》火烧赤壁一出就施放烟火。

    又如《火焰驹》里千里马四个蹄子下的一串铃火。

    总之,火彩花式甚多。

    如绕成大圈的叫月亮门,连接不断的叫连珠炮,劈空飞出的叫过梁,飞焰落入台口盆中以引燃盆内酒火的叫钓鱼等。

    都是极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

    安全性上当然也是无可置疑的。

    因为火彩的原料是松香磨成细粉,然后用马尾箩筛过,再配上庙中烧过的香火磨细筛过的香面混合而成。

    虽然是明火,但温度低,燃速快,不起烟,而且烧得干净,余烬残留近似于无。

    只可惜这样的国粹,却随着戏曲艺术的没落,和片面强调隐蔽检场的要求,逐渐在不少剧种中渐失传。

    也就是赶上了这个年头,老京剧团还有擅长此术的大师。

    才能让这场时装会多了个“非遗”性质的绝活儿,实实在在的在诸多外国媒体面前,给我们国人长了脸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