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分析的头头是道,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已经姜尚、张良附体,谈笑间旱鸭子灰飞烟灭。

    “将军,如此行事恐怕不妥!”

    出言反对的是同样为大族出身的文聘。

    因为资历等原因,文聘在军中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高,但却也是少数能够在王睿面前说得上话的武将,更何况他觉得自己一心为公,所以也毫无顾忌。

    “董璜乃是董卓麾下的大将,自出道以来鲜有败绩,如今如此明目张胆的收编袁术降军,恐怕正是他的诱敌之计!”

    “诚如将军所言,董卓军不善水战,所以我军应该趁此机会依托水网布置兵力,让董璜军的骑兵优势无从发挥,待到夏日雨季,董璜军自会退兵;如果我军主动出迎的话,万一遇到董璜军的伏击,后果不堪设想啊!”

    文聘大声劝说道。

    “哼,区区小将,你懂什么?”

    蔡瑁怒斥一声。

    尽管蔡瑁觉得文聘说得多少有点道理,但是觉得面子受损的他还是出言反驳。

    自诩为王睿麾下领兵第一人,蔡瑁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

    这一刻,蔡瑁首先考虑的不是军事,而是官场!在官场上,维护权威可比军事的胜负更加重要!

    这就像是明末的党政,各方考虑的不是“我们再党政下去大明就没救了”,而是“不把这些混蛋整死大明就没救了”!

    见手下起了争执,心中没有决断的王睿忍不住把目光投到了族侄王伦以及谋士蒯良蒯越身上。

    他觉得这个时候,需要集思广益。

    当然,集思广益也可以看做是优柔寡断。

    “吾有水军,可连夜沿汉水北上,出其不意,必能击破刘勋所部。”

    作为战争代行者,王伦显然也是主战的,只有战争,才能够得到战争点,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够变强。

    “况且,襄阳坚城,三面环水,就算我军战败,也能以襄阳城坚守,何惧贼军!”

    王伦再次给王睿吃了一个定心丸。

    自从被孙坚击败后,王伦就痛定思痛,开始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陆战肯定不是孙坚、董卓之流的对手,既然如此,何不发展水军?

    如果能够凭借水军割据荆州、江东,那不就是一个大魏吴王嘛!

    如果能够成为大魏吴王,这次的任务还不稳了?

    想通了这一点,王伦开始建议王睿大力发展水军,并最终帮助王睿建立起了冠绝诸侯的绝对优势的水上力量。

    见主公的准小舅子和侄子都一心请战,很会做人的蒯氏兄弟自然也不好泼冷水,只好模棱两可和稀泥。

    一会儿说敌军无备,正是破敌之机;一会儿又说现在不是雨季,水军之利难以发挥;一会儿又强调王伦、蔡瑁都是天下一等一的人才;一会儿又说文聘说的也有一点点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