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读者的期待之下,《人民文学》十一月号如约上市,《大明王朝1566》的下半部分终于揭开了庐山真面目。

    《人民文学》刚刚上市没两天,铺天盖地的评论潮和读者来信再次袭来。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口碑发酵,《大明王朝1566》已经成为很多读者们心中历史类的天花板。

    有好事者自然少不了把这部与之前曾经获得过雁冰文学奖的《李自成》以及广受欢迎的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进行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本身的剧情,还是文学性、思想性,后两者都无法和《大明王朝1566》相提并论。

    有这部的狂热爱好者,更是喊出了“新明史”的口号。

    以前对于这种狂热粉,林为民一向的建议是“打死勿论”。

    从后世来,“一粉顶十黑”的道理他是懂的。

    可等这事轮到他身上的时候,他就觉得,读者又有什么错呢?

    要错都是我的错,只怪我写的太好。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外界的口诛笔伐,就让我独自一人承受好了。

    “啧啧啧!”

    姚淑芝欣赏着今天刚到编辑部的读者来信,脸上的表情眉飞色舞,“这帮读者,真是越来越夸张了!”

    新来编辑部的邹昌义问道:“以前主编的读者也是这样吗?”

    姚淑芝思考了一下,“不多见,这回大家真是要把为民捧上天啊!”

    贺启智说道:“可我不太理解。为民这部好是好,我觉得比不上《追凶》的那种凌厉、极致,那种才更会赢得读者们的偏爱吧。”

    柳荫笑着说道:“这个你就不懂了吧?”

    听她这么一说,编辑部的同事们立刻投来好奇的目光,想听听她的大论。

    柳荫享受够了大家的瞩目,才说道:“看《追凶》,只要能够理解为民的思路和创作意图,那么就会有一种畅快感,但看《大明王朝1566》则不同。”

    柳荫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姚淑芝很配合的问道:“怎么个不同法?”

    “看这部的人,有很多是对明朝历史本身就感兴趣的人。为民那天给我说了个词,我觉得用的非常好,叫‘知识壁垒’。

    这书,我能看,而你看不了,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再说《大明王朝1566》这部,说是历史,但实际上是披着历史的皮,讲着权谋和改革的事。

    真正阅读起来的门槛其实不高。

    但大家都觉得这有门槛,连那些研究历史的人也认可了的内容,让外人一看,这得多厉害啊!

    心中那种认同感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所以,这些天出现的这些言论也就不奇怪了。”

    柳荫说完这些话,悠哉的喝了一口茶,周围同事听完都深感赞同。

    “柳姐说的真好!”邹昌义夸道。

    姚淑芝嗤笑一声,“你真当是她想的呢?这些话一听就是林为民说的。”

    柳荫白了姚淑芝一眼,“没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