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实在走得累了,我找了个房屋中介,进去问了下】

 【结果从他们这里,我才知道了原因】

 【原来不是海定区的商铺贵,而是这条街上的商铺贵,谁让这条街叫中冠村南大街呢】

 【谁让这里离中冠村近呢】

 【不过他们也给我推荐了个地段,那就是这这条街一个街区之隔有一条民大西路】

 【他们告诉我那里的房价,要低得多】

 看到这里,高语浓终于是明白了,为什么老爸之前说的房价会那么高了。

 这可不光是,因为那条街是中冠村南大街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国内的商铺,可是货真价实的生产工具。

 那时候真的是可以做到一铺养三代的。

 有一处商铺,你既可以自己做生意,也可以租出去,所以那时候商铺价格是要比住宅贵的。

 甚至后来,国内房地产大潮兴起之后,有那么十年左右的时间。

 国内商铺的价格,也是和商品房价格看齐的,甚至有些商铺的价格,比商品房还要贵。

 不过那都是建立在,国内的实体商业环境红红火火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以后,随着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各种电商,开始深入到千家万户。

 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完成购物,再加上各大电商的各种补贴烧钱战术。

 彻底打垮了实体商业体系,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新城,都新建了大量的商铺,导致商铺数量饱和。

 这才导致了后来的商铺,成了人们眼中的不良资产。

 不过在那之前,商铺一直都是很值钱的。

 尤其是在老爸那个年代, 商铺不但值钱,还是绝对的优良资产,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我来到了这条民大西路,就在民大西门外】

 【这才发现,这不是那天晚上,我走过的那条路吗】

 【这条路上,就有北舞,北外,顶头就是理工,路西还有民大家属区】

 【大白天的这条路上都是川流不息,能看到各个学校的年轻人,在这条路上穿流而过】

 【我觉得这条路简直在合适不过了,刚好我在卫公街的转角,看到有一家饭店正在转让】

 【这条街,连通着中冠村南大街,和民大西路,道路西侧是一个正在开发的高档小区】

 【这个商铺,位于一栋老宿舍楼的一层,是三间一楼商铺打通的,总面积能有一百八十多平】

 【对面还有一栋写字楼,位置刚好就在民大和理工的中央,我觉得这个位置非常合适】

 【我去问了店主,店主是西川人,家里老人生病要回老家早古,他这店还有半年的租期】

 【我让他帮忙联系了房东,我们在电话里聊了聊,我说想买下这间店铺】

 【对方倒也很感兴趣,但他开价要六千七,这个价位,我觉得到也还算合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