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陷落的消息就像是插上了翅膀一般,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正如苏言料想的一般,收复南京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正在于清军交战的明军得到消息后皆士气大振,心怀明朝的人士都欢呼雀跃起来,认为这是大明中兴的前兆。

 已经投降清廷的人却是心生恐慌,如丧考妣,忧心忡忡,他们生怕哪一天明军就会杀到自己的家门口,对他们进行清算。

 吴三桂等一干前明降将心中也升起了别的想法,他们开始放缓向明军的攻势,转而进入与明军的僵持阶段,并巩固现有的地盘,暗中积蓄实力,观望清廷的应对态度。

 清廷恐怕要完了。

 这是许多前明降将的内心所想,若是清廷无法收复南京,反而让明军长久的占据下去,那么以吴三桂为首的一干前明降将肯定会再次背叛清廷,或是投降明朝,或是干脆自立割据。

 就比如吴三桂,眼下吴三桂正驻扎汉中,奉朝廷旨意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南下入川平定张献忠余部,可在得到南京陷落的消息后,他就不着急执行清廷旨意了,准备观望一番,若是清廷太过拉胯,他就杀了定西将军李国翰,吞其部,割据汉中。

 眼下的清廷没有精力去管那些前明降将的心思,南京沦陷,漕运又被切断,整个清廷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年幼的顺治皇帝虽然心思早熟,可在面对如此情况之下也是手足无措,好在孝庄太后及时出面才稳定了人心。

 随即,在孝庄的一番安抚后,重新冷静下来的顺治终于意识到了东南明军的可怕之处,他知道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若是再增派兵力前往东南,只会连战连败,损兵折将。

 因此,在顺治的授意下,朝中当即有人提出了对苏言招抚议和的提议,这个提议虽然立马被众多满人大臣怒骂斥责,但顺治还是顺势采纳,他颁布敕书,对苏言进行招抚,表示愿封苏言为镇南王,藩屏福建,世袭罔替,并有军政自主权,俨然一个国中之国,待遇不可谓不丰厚。

 招抚议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先说服明军开放漕运,让从湖广出发的运粮船能够送往北方,缓解北方日益严重的缺粮危机。

 在派出使者前往南京对苏言招抚议和的同时,清廷也不忘调兵遣将,催促定远大将军尼堪、定南将军硕塞等率军南下,又以快马加急前往宁夏,命宁夏总兵刘芳名急行军入内地备战。

 与陷入恐慌的清廷不同,在安隆所的永历皇帝听见南京光复的消息后,当即高兴的连吃了好几碗饭,并对左右侍从称赞苏言真是国之砥柱,言语中对大明中兴的前景非常乐观。

 高兴之余,永历当即召开了朝议,准备给苏言论功行赏——在永历看来,仅封苏言为公爵不足以赏赐他的功绩,他准备直接跳过公爵,封苏言为郡王!

 ……

 与此同时,苏言并没有在意外界因为他攻陷南京后的反应,他命骑兵将张煌言护送到南京后,便邀请张煌言暂时担任江宁巡抚一职,张煌言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张煌言到南京后,苏言便将他准备劝桑改农的想法告诉了对方,张煌言也知道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他列举了这一时间已经在闽浙地区耕种的番薯与马铃薯,建议在平原地区耕种稻谷,山区和丘陵等地区耕种番薯与马铃薯,双管齐下,增加粮食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