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咋了?这两天看你愁眉不展的呢。

    「我…….唉。」他叹息一声:

    「还是昨天说的那个事情,我正在想怎么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来做……」

    朗朗一听,便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

    西影厂的那个新鲜血液的事情。

    或者说,在哥几个嘴里「逆版本生长」的事情。

    虽然敬佩厂长田双河的艺术理念,也认同电影「不全都是钱的事」。

    但确确实实,不管是任何时代,逆流而上都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情。

    别的不提,就单说你看看现在导演的收入就知道了。

    什么「片酬论」或者「分红论」,那都已经是过去了。

    现在是「片酬+分红」。

    这个先河,虽然不能说是冯晓刚发起的,但发扬光大的绝对是他。

    从《天下无贼》开始,他掀起了导演全新的片酬收入方式。

    一部《天下无贼》赚了几千万后,基本上所有的导演都开始照葫芦画瓢,学着他,张口就是「我要多少多少片酬+多少票房分红」这种合作方式。

    这种方式要说毛病肯定是没有的。

    人家是大导演,拿多点本身也属于正常。

    更何况,人家好莱坞也这么分。

    咱们这是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与国际化接轨。

    而照长远来看,这么做其实也没什么毛病。

    但问题是现在天朝的市场比好莱坞可差远了

    西影厂呢,也不小气。

    也不是说片酬+分红的方式他们给不了。

    许鑫是跳出了这个圈子后,再回头看,才看得出症结所在。

    这种「片酬+分红」的方式,太容易吸引那些大资本涌入市场了。导演或者说演员圈子里,大家的收入恐怕会越来越多,

    事情肯定是好事。

    可对于西影厂这种想要吸纳更多有艺术追求的年轻血液,在商业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电影初衷的做法,基本上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

    倒不是说他们多弱。

    而是从一开始,他们的吸引力就不如人家。

    他们缺乏能吸引青年导演来投的资本。

    因为本身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青年导演心怀艺术梦想,想要对电影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厂里提供给他们这个平台,让他们挥发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产业链循环。

    可首先厂里要把自己宣传出去。

    吸引其他人来投。

    而现在大家面临的情况是,吸引力如果不大,那就门可罗雀。如果吸引力够大,吸引来的不仅仅是那些萤火虫,还有茫茫无尽的飞蛾与蚊虫。

    这其中该怎么取舍,许鑫头疼的是这个。说句很扎心的话。

    厂里的营收,他占大头。

    而他自己赚的钱,肯定是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

    你会允许一个陌生人糟蹋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