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在荆小强的算盘里面,《狮王争霸》这出HK文化中心的歌舞剧,是用来吸引眼球,然后卖内衣的。

  他也算是资本家本家了。

  歌舞剧这种艺术作品,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艺术附加值。

  这部戏是HK文化中心投入,宣传HK文化产业地位的出发点,赚不赚钱与他没关系。

  他带着汪茜这帮人过来参与,该拿多少旱涝保收,之后连奖金都谈不上。

  这部剧本身也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暴利。

  所以荆小强打的主意就是先把剧目炒红,然后再展示运动内衣。

  不然以国产的“MIYA”牌内衣这种名号,有人关注吗?

  在第五大道搞一场内衣秀,知道要花多少钱吗?

  维密内衣秀,成本有多高?

  哪怕是依样画葫芦的搞这场秀,欧美国家消费者根本都不稀得看你一眼。。

  这才92年,国内自己都还差着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让高高在上的欧美国家消费者认可?

  总不可能满大街去问女士要不要试试这种运动内衣吧?

  这效率得有多低。

  所以荆小强非常娴熟的利用了“迪奥”的品牌话题。

  仅仅就是那么在各家媒体上展示。

  就引来这么大的关注,话题性瞬间拉满!

  关键还是在于穿着运动内衣,在排演厅里闪转腾挪,跳跃盘旋的女演员们,身姿轻盈舒畅。

  而杜若兰这样身材火辣的造型,却格外轻松自如。

  那么多电视台新闻播放,都等于是广告!

  对女性来说,谁用谁知道。

  电视画面里一看就会下意识的注意到没有大幅度波动,没有烦恼的甩来甩去,这就绝对是那胸衣的功劳。

  而且从外观上来说,运动胸衣天然带着时尚和性*感元素。

  只恨这时候没有互联网,所有看了电视新闻的观众,特别是被迪奥质疑那是不是冒牌货的消息吸引来的女观众。

  这效率不比那维密秀更高?

  心里都在忍不住:“请问哪里可以买到呢?!”

  好在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在曼哈顿,在西城剧院……

  所以消费者除了极个别可能会因为上班在附近,喜欢看歌舞剧,顺便找上门看能不能问点什么。

  大多只能等待市场,等待企业做点什么。

  企业就太有这种动力了。

  运动内衣在花旗,其实不是新鲜事物。

  必须承认,当我们还在艰难吃饱的时候,花旗已经是嬉皮士无所事事找寻生命意义的各种享乐。

  甚至当我们还在清朝末期,第一项关于运动内衣的专利已经在花旗诞生。

  然后最早的运动胸衣就是因为探戈舞催生的。

  接着滑冰运动。

  六十年代马拉松……

  这些都是运动内衣发展的节点。

  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现跟现代运动内衣接近的设计。

  毕竟弹力带这种物资,以前没法大规模生产。

  但接下来十多年并没有突飞猛进到国内销售的那种状况。

  原因不在内衣本身,而是社会风气动力不足。

  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嬉皮士们表达的是不受约束,不戴才是自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