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音乐家是琴不离手的,起居室居住的地方就有钢琴。

 很多人尝试着把脑袋放在钢琴上,然后堵住耳朵,弹奏琴键。

 这种声音听上去很奇怪,但是力量感很强!

 很多人瞬间发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力量感如此强烈的原因。

 因为贝多芬听到的声音,和普通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

 贝多芬很轻易通过骨传导技术,发现了音乐震动的力量感。

 什么样的乐曲配合力量感最强,什么样的配合力量感最弱,贝多芬一清二楚。

 命运在敲门的“噔噔蹬,蹬——!”就是力量感超强,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的一组音符!

 博伊尔:“林,有一个问题,别人弹琴,贝多芬可以把头贴着地板去感受震动,听到声音,那他写曲的时候不可能一直安排一个人在身边弹琴吧?”

 “每一个作曲家都喜欢在身边放一种乐器,有吉他的,有钢琴的,有提琴的。”

 “每次灵光一闪,马上就要用乐器弹奏出来,来确定这段旋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旋律。”

 “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如何一边贴着地板一边弹琴呢?”

 如果贝多芬趴在地板上,脑袋贴着地板,然后双手伸过头顶,然后再弹奏钢琴,这也太奇怪了?

 就算勉强能做到,也非常不方便。

 作曲家弹琴验证旋律本来就是方便之举,这样的行为反而麻烦了,还不如脑补呢!

 林轩笑着:“很简单,这件事情,地星上的小孩子都知道怎么做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课本上专门讲了这种方法。”

 “那就是用牙齿紧紧地咬住一根小木棍,顶在钢琴上,然后弹奏钢琴。”

 “这也是一种骨传导,而且声音听起来非常不一样,比贴地板更方便,不过有时候容易造成共振,影响判断。”

 博伊尔傻了。

 咬住木棍,顶住钢琴?

 学音乐的人哪能不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

 一想就知道,这是可行的。

 不过,在贝多芬所处的年代,他能发现这件事情,和现代人能理解这个道理,完全是两回事啊!

 莫多夫很好奇:“这也说得通,那第三个原因呢?”

 “第三个原因,就是贝多芬的创作难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有人曾经把贝多芬聋了之后的各种曲子的和旋拿出来列成坐标,做成集合方程求解,发现在坐标系上,这些线是有规律的往复的。”

 “也就是说,在古典音乐后期的发展中,成规模的有节奏感的往复,已经代替了灵光一闪,成为了作曲家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有这种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同一作品的风格化。”

 “当然了,也就会让创作难度降低。”

 博伊尔听到这里眼睛一亮。

 地星上,古典音乐的新道路也是贝多芬淌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