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天的接触,李臻也好,杜如晦也罢,其实都已经明白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了。

    在李臻眼里,杜如晦不愧是能名流千古之人。

    虽然是法家出身,可这人却并不迂腐,恰恰相反,他对世间之事抱有一种极为开明的态度。

    李臻曾经问过他为何喜欢看县志。

    得到的回答是“法不完善,观县志,明一郡之地变迁,事无巨细,佐证心中之法。”

    同时,对方的“逻辑学”应该是天下一等一的,对于事实的判断有着远超自己的一种认知。

    一件事,孰轻孰重。。

    一段路,谁远谁近。

    凭借这份天赋,能在十五日里跑完弘农11郡,所有路程无有重复,无有反复,无有绕路……由此可见一斑。

    而杜如晦对于守初道长的评价也十分之高。

    在他的心里,如果真有羽化升仙一说,那么守初道长应当位列群仙鳌头。

    不因其他。

    与修为,或者是实力什么的都不挨着。

    只因为对方对这方天地的热爱。

    以及那种所谓“顺心意”的态度。

    一开始,他听到“我修顺心意的”这话时,心里是有一份不喜的。

    因为这话听起来有些太肆意妄为了些。

    与法不合。

    可是,当他听到了那句“法律,不过是人心道德的最低底线”之语时,顿时便觉得被其一语点醒梦中人。

    而再旁敲侧击后,他发现……守初道长所说的顺心意,并非是那种一意孤行的自私而为。而是一种……看透了一切虚妄,直指本质的豁达。

    或者说……角度。

    不在人世间。

    不在世俗里。

    而是站在一个……大彻大悟之人的角度,看懂了世间的好多事。

    就比如这次二人跑完弘农,弘农遍地四起那所谓的“神仙显灵”之言,可道长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任何关于自身的半点消息。

    一人问,两人问,三人问……不管多少人问,多少人想为道长立祠祭祀,可他却始终不为所动。

    耕完即走,多余之言一概不说。

    可这明明是可以名流千古之事!甚至,连杜如晦在看到那些妇老眼底的希翼之情时, 都忍不住有些飘然。

    但守初道长却从未开口说过半分。

    而究其所以然时, 道长也只是表达了一个意思:

    “我能帮他们的, 只有一次。不留名,是希望他们只是把这当做一场偶然事件。待日后若再有什么天灾人祸,与其对着那群泥塑祭拜祈福, 到不如把那份叩头的力气节省下来,努力的活下去。”

    视神像如泥塑。

    视生祠如瓦窑。

    修的是顺心意, 顺的是自己的心意。

    可这份心意中, 又何尝没有壮怀天下之愿景?

    这一路, 道长不谈皇权,不聊富贵, 甚至对诸天仙佛……看的出来,他都仅仅只怀着一份敬畏但却不向往……

    就这么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