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县城这边做这些工作当然还远远不够,消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与之对应的还有工作岗位不足,这两点不解决仍然无法让人长期留住。

  而基金会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县城与境内的乡村联动构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dú • lì 内循环主体,同时辅以县外的经济交流。

  启县模式试点,乡村这一块搞的是生态资源价值化,通过金融资本的手段重塑新型集体经济。

  比如乡村地区的一些农牧产品产出地,那么县城就是消费地,两地的交流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成本、物流成本,最终可以归纳到交易成本里头来。

  基金会在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仍然是先一步垫付沉没成本,打造专门的物流运输团队,派往各大乡村地区运货往返于县城之间,仅这一块就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

  同时还配套各大乡村与县城之间的城市的公交车系统,促进两地的人员流动往来,对城乡两地都是有利的,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所有县内中小学生达成城乡往返公交车免费。

  这要得益于过去十几年来,国家村村通水泥路的措施,以前国家在乡村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下沉到各大乡镇的沉没成本如今开始发挥作用了,没有国家先前的这些铺垫,基金会其实也玩不起来。

  另一个拉动县内经济消费力的举措就是强制性的假期错失,国人都是天生的卷王,说的直接一点,大部分人都是劳碌命,尤其是村里的村民,很少能闲的下来,总想多搞点收入。

  这怎么能行?

  所以假期内集体里的一些工作,不是分配给你的活儿不准干,该休假的时候就得休假,一天到晚就知道干活,不去买吃买喝,怎么拉动消费形成良性正循环?

  所以在乡村的新型集体经济大背景之下,还得劳逸结合,乡村里头的基层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墙上的刷漆标语什么的都到位,在假期时间还要时不时把大家伙发动起来去城里组织活动,去城里了也没有强制消费一说,不怕你不消费,就怕你不来。

  孩子是一大消费神器,把孩子也一起带去,那不消费都不可能,所以往返城乡的公交车孩子不要车费。

  乡下的孩子对城里很向往,城里的孩子也向往乡下,孩子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城市里的父母也颇为重视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父母重视于孩子离开温室去接触大自然。

  在这种城乡结合人员双向频繁流动,依旧意味着经济流动,构成双向循环,这才是如今启县的经济内涵,至于对县外的经济进出口,只是一个额外的补充,县内经济的自我循环生态系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像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物流系统等等,目前都是科学与民生基金会在掏钱运营,垫付前期的沉没成本,当下主要工作是改变启县的原有经济结构,更进一步来说是改变启县的财政收入结构,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没有科学与民生基金前期掏钱维持,县财政肯定是负债累累,要破产的节奏。

  但只要把县城的财政收入结构扭转过来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支出就逐步转接给县正府,能够自我造血循环了,基金会也就抽离出来并且停止输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